当前位置: 九州注册,九州(中国)>>师资队伍>>学人风采>>正文

论冯中一的写作学理论


2024年02月07日 14:50  点击:[]

李 雁

摘要:冯中一是一位写作理论研究家、写作教学研究家。冯中一的写作研究活动主要集中于两个时期: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文革”时期;二是新时期以后一直到20世纪90 年代。在这两个时期,冯中一先后编写了大量写作教材与资料,总结了与写作相关的概念、认识、规律,丰富和完善了写作文体论,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很高实用性的写作技能训练方法,为当时高校写作理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进入百花齐放、学术新观点层出不穷的新时期之后,冯中一的写作学研究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对写作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一是全面地总结与完善现代写作理论,二是强调现代写作学的实用性特征,三是突出写作学的时代性与针对性。


冯中一(1923-1994)是河北省沧县(现沧州市)人,20世纪40年代先后在济南市市立中学、山东省立女中、济南市第三中学担任语文教员,1958年调入山东师范学院中文系写作教研室,从事写作教学工作。进入新时期之后,他兼任山东省人大常委、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山东省委副主委、山东省写作学会会长等职务。

冯中一是一位卓越的写作理论研究家、写作教学研究家,他先后主编多种教材,有《写作知识概要》《常用文体写作教程》等,组织同仁共同编写了《习作指导》《写作》《读写辅导》《常用文体写作知识》《农村应用文》等教材和资料,并选编多种写作文章,有《唐宋八大家散文选》(主编)、《写作研究论文集》(主编)、《古人论写作》(与他人统编)、《杂文》(合编)等,推动了古典写作典籍的整理,完善了现代写作理论和写作教学理论。

写作在中国有漫长的历史。自从有了文字,人类就进入了写作时代。从先秦到当代,中国作家创造出不同体式与规则的文体,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记录了华夏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伴随着写作实践,写作理论的总结也有很大成就,出现了一大批关于写作的文章典籍。写作理论是对写作活动过程、性质、规律、特点、功能的全面总结。从先秦时期的“诗言志”之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赋》《文心雕龙》,再到明清时期的《闲情偶寄》等,都反映了作家、学者对写作活动的理论性审视,取得了杰出成就。但要注意到,古典时期的写作理论总体上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表现为理论体系不够完整,主要关注文本特点,对写作过程的动态性特点的体会不足,对影响写作过程的多种因素的认识有些不足,分析有所欠缺。

20世纪是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也是知识体系重建的时期。对写作而言,白话文取代了文言文,这一点极大地影响了现代写作的形态,而现代风云变幻的时代环境也对写作活动的主体以及文本的题材、内容、形式、性质、功能提出新的要求。现代写作理论的建设有两个重要的时期:“一是本世纪初到五四运动,主要是辛亥革命前后;二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新时期。”第一个时期是现代写作学的开创期,研究者们总结传统写作知识,借鉴西方现代写作学研究成果,建构了较为系统的现代写作学理论体系。第二个时期则是写作学的繁荣期,写作学在国际文化交流的语境下融会贯通,在文本论、过程论、主体论、文体论、技法论、写作教学论等方面获得了长足发展。

冯中一先生写作研究活动主要集中于两个时期: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文革”时期;二是新时期到90 年代。在这两个时期,冯中一先后编写了大量写作教材与资料,填补了当代大学写作教材的空白,系统总结了写作理论知识,丰富和完善了写作的文体论,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很高实用性的写作技能训练方法,对当代写作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第一个时期,他在1960 年就组织教研组同仁编著《习作指导》,填充了我国大学写作课教材的空白。在写作学历史上,20 世纪50 年代到70 年代是写作理论的停滞期。“从50 年代到70 年代,我国没有出现过一部比较全面系统地研究写作的理论著作,写作教科书更是凤毛麟角。”仅有的一些写作理论在知识的总结上也存在较大的缺陷,“这一时期的写作理论,主要受前人文本研究和苏联文学理论的影响,逐步形成了以《写作基础知识》为代表的‘八大块’体系”。“八大块”理论在知识体系上注重分析文本的要素,教材的编排上以“绪论、材料、主题、结构、表达、语言、修改、文风”几个版块为内容,成为这一时期写作理论的流行模式。在一时期,冯中一对写作学有自己的理解,他所组织编写的著作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习作指导上编》导言中云:“写作是一种复杂艰巨的劳动,我们要真正打好写作基础,向准确、鲜明、生动的标准顺利提高,要有决心进行艰苦的锻炼。”这说明,冯中一在写作理论相对单一的时代,就超越时代局限,认识到写作实践性的本体特点。在他看来,写作者不仅要掌握基础的写作学知识,还要把知识落实到实际的写作能力的训练中,因而在编写过程中特别注重文体知识的总结,选择了论说文、杂文、散文、文学评论等四种体裁,提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技能训练原则和方法,通过“精讲、精读、精练、精改,着重做好综合反复、深思熟虑的写作思想和写作方法的基本训练”,在写作学和写作教学理论方面做出卓越的贡献。

在这个时期,冯中一还组织同仁共同编写了《写作》《读写辅导》《济南市各中等学校写作教学改进计划》等一系列教材与资料。他组织编写的《写作》系列是一部写作论文集,从写作基础知识、新闻类写作文体和应用写作文体三个方面总结了相关的知识。这本著作也体现了冯中一对写作学实践性原则的重视,尽力总结具体文体的写作规律,引导写作者去培养自身实际写作的能力。

新时期是写作理论建设的第二个高峰期,这个高峰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形成了一支前所未有的专业理论研究队伍和写作教师队伍。据不完全统计,其中卓有学术成就和广泛影响的专家、学者,既可以数以百计,而具有中级职称以上水平的中国写作学会会员则有3000 余人。二是出版了前所未有的大量的写作学著作,而且涉及面要比过去任何一个时期都宽,基础写作、文学创作、写作技法、写作理论史、写作教育史、写作教学法,各种写作工具书、参考书乃至应用写作及其分支,如公文写作、科技写作、经济写作等门类,都有了专门、系统的著作。”由此,中国当代的写作理论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冯中一的写作研究活跃期也正处于20世纪80年代。“文革”之后刚刚复课,他就组织编写了《常用文体写作知识》,这部著作成为国内大学写作课最早的教材之一;1985 年主编出版了《写作知识概要》;1986 年主编出版了《常用文体写作教程》,获山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还组织出版了《机关常用文体的写作》《秘书写作讲座》《古人论写作》(统编组长)、《唐宋八大家散文选》(主编)等著作。1986 年,他成为我国“文革”后恢复职称评定以来的第一批写作学教授。在百花齐放、各自争辉、学术新观点层出不穷的时代,冯中一的写作学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对写作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总结完善现代写作理论

在当代学科发展中,写作学一直处于较为边缘的位置,其根源在于写作活动本身的复杂以及学科理论的不足。“写作学发展有一个三段论式演进路径:传统文章学、现代写作学和创意写作学。传统的写作学实际上是文章学的静态要素论,注重概念知识的研究,上世纪80 年代初期的写作学即脱胎于此:审题、立意、材料、篇章、表达、语言、风格、技法。”从写作理论史的角度上考察,80 年代初期的教材理论体系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大多数教材注重文本分析,主要从文本的角度去探析各要素的性质、特点和写作要求。这一时期的写作理论尽管在研究视角上相对单一,但在文本层面上对写作活动的总结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知道,写作活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写作活动的几个要素主体、客体、载体和受体都极大地影响了写作过程,而不同时期的学者对这些要素的重要性的认识有所不同。程思认为:新时期写作理论有过几次变革,一是1978—1983 年从写作知识体系(八大块)向文体技法训练转变;二是1983—1985 年从文本主义转向过程主义写作论;三是1986—1988年从过程论转向主体论;四是1988—1990年,从写作主体论转向写作文化论。而新时期初期写作理论仍然以静态的文本审视为主,从主题、材料、结构、语言等几个方面总结规律,尽管从总体上看视角单一,忽视了写作活动本身的动态性、复杂性,但这种总结仍然是必要的、基础性的工作。文本是写作的直接成果,是写作的有形的、具体的呈现,因而文本主义的理论总结是写作理论的核心。冯中一主编的教材《写作知识概要》出版于1985 年,关于此教材的编写思想,冯中一在前言中说过:“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广泛参阅了有影响、有特点的许多写作教材,贯彻完整性、科学性、提要性原则,力求系统、明确地集纳通用概念,揭示基本规律,以便在自学钻研上提纲挈领,触类旁通。”冯中一编写的写作教材包含了最新的写作知识,对写作相关的概念、认识、规律的总结准确、清晰、严谨,力求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科学性,为当时高校写作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冯中一对写作理论的贡献还体现在古代典籍的整理方面。中国有悠久的写作历史,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创作者,同时也产生了一大批写作典籍,但总体而言,古代的写作理论缺乏完整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古代写作理论的总结“大多借助于作者直接的审美感受,对文章进行着不厌其烦的评点式赏析,其中虽然不乏真知灼见,但显得零星散乱,总体的系统性不强,影响了理论体系的构建。这种在研究方法上重于直感的做法,使得写作学的系统理论框架几千年来未曾形成。”古代的创作者、研究者对写作的真知灼见往往夹杂在性质不一的各种场合的言论、各种文体的缝隙间,稍不留神就会隐没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而冯中一在编写写作教材的同时也致力于古代写作理论的整理,先后编选了《古人论写作》《写作研究论文集》等学术论著。《古人论写作》选编八百多条散落在各种典籍中的言论,大致按照总论、立意构思、篇章结构、表现方法、语言运用、体裁风格等六部分编列。在每一部分中又以古人的名目分类,保持了古代写作理论的原貌,作为高等院校中文系写作课的补充材料。《写作研究论文集》则编选当时山东写作学会最新的研究成果,展示了写作理论的新突破。可以说,古代写作理论的整理、总结、归纳与研究意义重大,写作的理论固然要与时俱进,要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但传统的写作理论并未完全丧失其生命力。一方面,写作不仅是社会、时代外部的纯然反映,还是人类精神和灵魂的书写,反映出人类的思维、观察、感受与情感模式。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民族精神和审美范式必然会形成中国人所特有的书写模式,而这一点也恰恰能构成写作理论的独特个性,形成其独特的价值;另一方面,现代的写作理论体系的建立也并不意味着对传统写作理论的全然摒弃,古为今用、融古于今才是更为科学的方法,所以古代写作理论的总结工作至为重要,冯中一所做的写作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二、强调现代写作学的实用性特征

写作学作为一门学科,对其学科性质的认识是有阶段性特点的,“客观地说,中国当代写作学的学科意识在八十年代一直处于模糊状态。写作学界长期以来有写作理论与写作实践之争,有写作学究竟是‘术’科还是‘学’科之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写作学科体系的建构早期比较注重理论性,强调知识体系的系统、全面,倾向于对写作文本进行静态的、深入的剖析,而相对忽视了写作的实用性。冯中一的写作学一反传统文章学的重理论轻能力、重分析轻训练的缺陷,着重强调写作学的实践性、实用性特点,突出写作理论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主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写作要为现实服务,以培养写作者实际的写作能力为最终目标。他认为:“在知识结构目趋复杂、生活节奏显著加快的今天,单靠‘读书作文章’的静止模仿和缓慢练笔,已感极不适应了。必须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指引下,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诱导他们从生活出发,通过观察、感受和思维加工,敏捷而准确地写成反映客观现实的文章。”也就是说,现代写作学的学科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写作的一般知识,能够分析、鉴赏文本的特点,而是更进一步,通过学习和训练,适应现实生活的需要,具备实际的写作能力。

冯中一在教材的编写中也体现了其先进的学科理念,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写作文体知识的重视。文体是在特定的社会活动和领域内使用的,在较长的写作历程中逐渐成型的文章类型,“文体研究对于文章的阅读、理解、编辑、传播、教学都有重要价值,在指导写作方面的意义尤为突出。认识文体与写作的关系,就是知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冯中一非常重视写作文体知识的总结和概括,他主编的《常用文体写作教程》出版于1986 年(修订本于1992 年出版),他在此书的前言中云:“写作学科是理论性、知识性、实践性有机结合,而又以综合实践为主的基础课和应用课。这门学科的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习写作的人既要学到一般的写作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各种常用文体的写作规律;从而获得面向实际而又合乎规范要求的写作基本功。本书即以此为指导思想,力求突出综合实践的教学特点,以加强独立应用的实际效果。”这本教材结合现实生活需要,把在现实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文体选择出来,包括记叙性文体,议论性文体,说明、应用性文体和文艺性文体四编。每一编分为若干文体,先介绍文体的基本知识,然后又介绍各具体文体的性质、特点、结构、写作要求等,为写作者提供了非常系统的文体规范和要求。同时,这本教材也十分重视写作思维的训练。写作能力是个体写作智能的培养,是写作主体的观察、感受、想象等能力的综合体现,也就是写作者主体思维能力的提高,而思维能力必须通过不断的训练才能习得、巩固并内化为个体的素养。冯中一非常重视写作训练,在《常用文体写作教程》中体现了他的这一主张,每种文体后都附有思考与练习,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通过精心设计的练习题目训练学生实际的写作能力,把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可以说,冯中一的写作教材编写思想顺应着实际生活的需要,力图把写作理论的掌握和实际的写作能力结合起来,使学生不仅能够分析文本,体会文本的写作特色,培养自身的阅读、鉴赏能力,还能够通过富有成效的训练,切实地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冯中一对写作理论的实用性、实践性的强调意义重大。当代的写作理论和写作教学理论一直存在着较大问题,有学者认为:“现行的高校写作课的内容主要体现了‘写作原理——写作技术——文体写作训练’三个层次。‘写作原理’是对当代写作学研究最新理论成果的总结,它与现代科学中的思维学、心理学、语言学、美学等相互渗透融合,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现代意识。‘写作技术’则是以心智操作技能为重点,兼顾表达技能,以思想创造为目的,是操作性极强的技术理论;‘文体写作训练’是在写作原理指导下的,运用写作技术驾驭常用文体写作的实践训练。” 20世纪80年代初期写作课程不仅在理论方面体系单一,而且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方面也缺乏成效,重讲轻练,反映在教材上就是过于突出理论,相对忽视写作技能训练,学生掌握了一大堆概念、认识,但仍然不能熟练地写出一篇合乎规范的文本。因而冯中一所主编的《常用文体写作教程》和《常用文体的写作》《秘书写作讲座》等教材在编写理念和教学理念上特别具有前瞻性,冯中一敏锐地体察到写作学自身的不足,主张理论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明确了写作学科的实践性本质,为当代写作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做出了突出贡献。

三、突出写作学的时代性与针对性

冯中一的写作理论特别强调写作的时代性、针对性特点。写作是为实际的生活服务的,或者说,任何的知识都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中国高等教育正处在发展‘新文科’的历史语境中。新文科的‘新’首先在于积极响应新时代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写作要服务于社会现实工作生活的需要,而社会现实生活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这就要求写作理论要跟上社会现实的发展变化,与社会现实生活同步。

关于写作的时代性要求,冯中一在《写作知识概要》前言中明确指出:“写作是信息贮存与传输的重要工具,在四化建设大业中日益显示其重要作用。”写作是为现实生活服务的,写作教学也要符合时代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发生巨变,国家的工作任务从以政治为中心转向以经济活动为中心,与国际间的联系也更为密切。与此相关,人们在个人生活、公共生活以及国际间的合作中日益认识到实用写作的重要性,迫切需要掌握在实际工作中所需要的写作技能。而传统的写作教学还不能满足这种日益增长的现实需要。在传统的写作教学中,“中国更重视文学写作,而西方更重视实用写作。在我国,人们一提到‘写作’,就自然地会想到文学方面去”。高校的写作教材一般也以文学文体为主,而对使用范围更为广阔的实用文体比较忽视,这导致高校培养的学生一旦进入社会,在各自的职业领域还要从头学起,摸索工作中所需要的写作常识和技能,既浪费了时间,也很难在短时间内胜任职业要求。而对写作理论的现实性的认识以及对实用写作的重视是从20世纪80 年代逐步开始的,“从1988 年开始,多次召开全国性的应用写作学术研讨会,推动了应用写作的进一步繁荣。随着研究的深入,有关应用写作的著述也纷纷问世,并逐步向深度、广度发展,应用写作的各分支学科也相继建立起来”。而冯中一所编写的教材也顺应了时代的趋势,他所主编的《常用文体写作教程》摒弃了以文学写作为主的框架,选择记叙性文体、议论性文体、说明和应用性文体、文艺性文体四大类,在每一大类的文体中,又选择当前社会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文体,比如在传统的记叙文体中,选择了消息、通讯、访问记、传记、游记等实用性较强的文种;在议论文体中选择了短论、杂文、文学评论和学术论文等文种。这些文类的选择契合了实际生活的需要,能够让写作理论及时地服务于时代需要,由此也形成了写作教材的独特面貌,具备了极高的应用价值。

冯中一写作理论还具有针对性的特点。一般而言,高校的写作教材面对的授课对象大多数是中文系学生,往往会针对中文系的培养目标与职业要求进行编写,在知识体系和训练体系中倾向于语言文学知识以及文学文体方面。但实际上,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各行各业的从业者都需要写作技能,写作能力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素质。而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电大、函授大学、自考等成人教育类型也需要更有针对性的写作教材。成人类写作教材要有自身的特点,“‘实用性’和‘针对性’是进行教材改革的两项原则。我们主张在成人教育中写作课的内容应分为三大部分,即:①写作的基本原理与基础知识。②实用文体写作知识。③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训练序列。其中第二部分,实用文体写作知识应根据专业性质不同设置有针对性的内容”,而冯中一在写作教材的编写中恰恰体现了突出的针对性。他主编的《写作知识概要》和《常用文体写作教程》既可以作为普通高校学生的教材,又可以作为成人教育的教材。冯中一在《写作知识概要》前言中指明:“各类高等学校,包括电视大学、函授大学、干部专修科、夜大学以及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都规定有写作课程,并编印了多种写作教材或辅导提纲。本书是为适应这些方面自学写作者掌握要领的急需而编写的简明助学读物。”而《常用文体写作教程》与传统的以文学文体为主要内容的写作教材不同,注重面向实际,有针对性地选择实用性强的文体。在编写上还针对不同使用者的学习基础,设置了较为灵活的内容,如前三个文体中都有文体概述,对相关的基础知识进行概括介绍,受过系统中学教育的学员就可以灵活学习。而对一些没有读过中学的学员来说,就可以以这些知识为基础,再适当去补充相关的理论和材料。这样的编写原则既针对成人写作教学的特殊性,又兼顾一般高校写作教程,达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目标。

从当代写作学的发展历程来看,冯中一的写作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当代写作学是一个不断拓展深化的过程,“大专院校写作教学内容经过新时期以来几次大的变革——由文章知识体系‘八大块’(绪论、主题、材料、结构、语言、表达、文风、修改)的研究转向以文体技法训练为中心的研究;由文体技法训练研究转向写作过程的研究;尔后又转向写作思维操作技术、写作素质的研究”。可以说,当代写作学对写作活动的研究从文章层面向写作主体、写作过程、读者等方面不断拓展,把写作活动的几个要素间的复杂关系及其规律展示出来,使现代写作理论不断发展、完善,并使写作理论与创作实践保持着良性互动的关系。而冯中一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关注写作理论研究,是中国写作学领域的拓荒者。他在这一领域辛勤耕耘30余年,探讨写作学理论,带领同事编著写作教材,其主编的《常用文体写作教程》多次再版,不仅是省内高校选用的教材,而且许多省外的高校也选用它作为教材,在国内写作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在新时期这个现代写作理论的重建期,他致力于古典写作典籍的整理,在自己的工作中结合实际,把当代的写作学从文本论向技法论、文体论、主体论等方面不断推进,丰富和完善了现代的写作学理论体系,为高等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提供了坚实的课程基础;而他在写作教材的编写方面的时代性和针对性的原则在当今仍然具有极大的启迪意义,为其后的写作学研究奠定了创新务实的原则和方向。

本文刊发于《写作》2023年第6期。目录链接:《写作》2023年第6期篇目总览


作者简介:

李雁,济南大学九州注册,九州(中国)副教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