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下午,由九州注册,九州(中国)主办的“‘桐城谬种,选学妖孽’的沉默:五四新旧论战在1919”讲座在教学的三楼3141会议室成功举行。本次讲座由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魏建主持,特邀吉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桂妹主讲,九州注册,九州(中国)多名师生参与此次讲座,积极交流与沟通。
讲座伊始,魏建教授、任传霞副教授与姜智芹教授共同回忆了与王桂妹教授交往的点滴,并对王桂妹教授的学术功力作出高度的评价。
首先,王桂妹教授讲述了自己与山师的学术渊源,魏建教授是她的博士论文评议人,朱德发先生也曾为她的著作写过书评。之后,王桂妹教授简要的概括了自己治学历程与五四研究的变化,其第一部著作就是与五四文化激进主义相关,后以《新青年》杂志为中心研究文学与启蒙。她说道自己前十年的研究是从正面研究五四与新青年,以及五四对思想、文化、文学的正面影响。但之后发生了一个疑问,即五四是一个论争的语境,但我们现在只能听到新青年派的单方面的演说,从他们的论述与嬉笑怒骂中去窥探以林纾、甲寅派为代表的“反动派”,而较少的听到“反动派”自己的声音。随后,在这样的好奇中,王教授开始转向对反动派的研究,她发现虽然研究更有难度,但却十分有趣。我们从关照文学史对“反动派”从开始书写经历了怎样的变迁中,能够发现“反动派”实际上是一个被建构的过程。在当时,反对派也称“反动派”,但与后来我们说的“反动派”不同。反对派是对文学的一种逆向的反动,随着现代文学史在当代的书写,我们能够看到其中发生了一些改变。从一个思想、文化与文学的对立面变成一种积极的定性,直到世纪之交在重写文学史时对于“反动派”的态度也没有发生改变。王教授说直到后来再版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也依然没有超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对这些“反动派”的积极定性。尽管像张爱玲、徐志摩等原本被定性为反动阶级已经翻身,但对五四“反动派”仍然处于一种批评的立场。
王桂妹教授指出,林纾作为文学家,其作品对新青年成长影响使得他成为一个研究“反动派”较为简单的切入点。但新青年同样也对他最为不敬,王桂妹教授接连发问为什么他们对精神上的文学之父会持有这样的态度?为什么作为章门弟子对章太炎没有进行“弑父”却对林纾如此?王教授的研究便是在这样的疑问中走向深入。通过查阅古文、年谱等来看林纾,我们能够发现他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狂人,与狂放的少年并无两样,而其本人也是仗义抒怀。同时,林纾的译文与绘画十分吸引鲁迅与周作人,二人曾说林纾的屋子像是一个“造币厂”。但他的钱却多用于接济文人,胡适与郑振铎也曾评价他是“清节的文人”。尽管其弟子多为有钱有权的高官、商人,但林纾始终自食其力。对于林纾《荆生》作品的指向,王桂妹教授认为其是打倒林纾的最后一根稻草。从陈独秀到李大钊,实现了对“荆生”是林纾还是军阀徐树铮的认知转变。王教授认为“荆生”更多的是林纾的自况,他从小就有随身佩剑的习惯,陈思和教授也曾就荆生到底是谁进行考究分析,他认为,林纾与徐树铮关系很近,因而没必要用“荆生”来隐喻。在这样的分析下,王教授认为我们无法实现对林纾进行“军阀压倒思想”的指责。
王桂妹教授指出林纾并非是文学史上那般面目可憎,相反却是一个多元化的人。作为儒教知识分子,林纾很早就曾说我们要对天有所敬畏。另外,生活中林纾十分孝顺,甚至到了愚孝的地步,在父亲病重时,与妻子彻夜守护父亲,大加赞赏女儿林雪为母亲割肉疗亲。但有人批判林纾虚假,认为其实力不足却说自己无意于科场,王教授认为这种看法仅是皮毛之见。若从林纾孝的一面解释,他曾其在母亲病重时祈祷假使母亲可以善终,则终身不入仕途,他也确实曾拒绝了多次为官的机会。随后,王教授说道实际上五四新青年辱骂的人很多,但为何只有林纾起而反抗,孤身挑群雄?为什么旧派一直处于沉默的状态?作为桐城派的创造者,严复在1919年病重,无力回应论战。而马其昶出于对自己学术的自信,不屑于参与论争。尽管“反动派”的相关资料特别少,但王教授认为在五四的文学生态下,研究反对派与新青年派的共生性才算完整。而当前研究对于怎样对待这些旧派走入了一个误区,不自觉从新青年的立场来看他们的进步性,这是对反动派的辜负。而实际上反动派的价值便在于他的守旧,这才与五四新青年形成一种张力。因而研究旧派时,用进步性来免除他守旧的罪责是有缺陷的,必须从旧的立场来看待旧派。王教授认为文学革命的功劳不必均摊,新文学就是属于新青年,但新青年也分为两段,前期也曾受甲寅派的影响。虽然文学革命是新青年有意的革命,但甲寅派并非是新文学的先声。受魏建教授文学渗染观的影响,王桂妹教授大胆提出“大五四观”,她认为五四不止属于新青年,也同样属于“反动派”,在五四大的空间中,我们才能认清启蒙的“光与影”,才能认清“反动派”的价值。
在交流互动环节,王桂妹教授就现场师生的问题一一进行解答,本硕博同学积极提问,在场教师热烈讨论。本次讲座为我们带来一场学术盛宴,带给大家无尽的学术思维启发。
主讲人介绍:
王桂妹,吉林大学九州注册,九州(中国)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现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老舍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闻一多研究会理事。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曾出版《五四文化激进主义与中国文学现代转型》、《文学与启蒙:〈新青年〉与新文学研究》、《现代作家的人格意义:老舍闻一多合论》等著作。
撰稿:于欣悦
摄影:于欣悦
审核:洪亮、张雨婷、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