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晚,九州注册,九州(中国)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山东师范大学东岳青年学者,美国布朗大学哲学系访问学者杨光副教授在教学三楼3141成功举办“美国布朗大学的教学与科研掠影”的学术讲座。此次讲座是九州注册,九州(中国)东岳文化创意产业新动能创新团队举行的学术交流活动之一。本次讲座由九州注册,九州(中国)教授、博士生导师李辉主持,九州注册,九州(中国)厉运伟、祁春风等老师参与,几十位硕士生、博士生聆听此次讲座。
杨光首先从布朗大学的概况讲起,分别为同学们介绍了布朗大学的地理位置、学校历史和校园文化。布朗大学位于美国罗得岛州首府普罗维登斯,普罗维登斯的英文名蕴含着天选之地的含义,这在美国有独特的历史内涵。布朗大学创立于1764年,是全美第七古老的大学,是一所享誉世界的顶级私立研究型大学,闻名世界的八所常春藤联盟成员。熊是布朗大学的标志,也是校园里的吉祥物。杨光接下来对访学期间的导师保罗·盖耶教授(Paul Guyer)进行了详细介绍,保罗·盖耶教授是研究康德哲学的专家,已出版了多本关于康德研究的著作,并且编辑了许多卷关于康德研究的系列丛书,在国际上享有广泛声誉。
杨光进一步讲到布朗大学的教学制度,他指出,布朗大学实行自由选课制度,只有基础课和选修课,没有必修课,选课机制充满了弹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这种教学机制也凸显了前期研究的重要性,学生需要提前和老师进行交流沟通,保证课堂质量。杨光接下来又对访学期间所参与的课程内容进行了详细介绍,并比较了中美两国教学机制的不同,杨光特别强调了在布朗大学学习期间的一点感受,他认为阅读原典十分重要,并建议在场的硕士生、博士生加强对原典的阅读。
杨光着重阐述了布朗大学的科研活动特色。他以布朗大学的数字学者中心为例,介绍了布朗大学的数字化科研方式。布朗大学拥有网络数字化的组织方式,具有跨学科的特点。他以崇高的概念(马克∙阿尔吉-休伊特)和近现代美的观念的变迁(邱伟云)为例,阐释了数字人文科研方法的优势。杨光进一步指出,国内的大学对数字化研究方式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科之间的交流互动不够密切,影响了科研的创新。
在现场提问环节,杨光对同学们提出的关于“电子文学”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他指出,电子文学不同于网络文学,电子文学是由人设计的编程程序创作,而这种创作方式也将对今后文学样态的可能性产生重大影响。
主持人李辉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提炼出了四个关键词:原典、专注、兴趣和跨界。布朗大学的教学重视学生对原典的阅读,启示我们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原典;保罗·盖耶教授用几十年的时间研究康德,提醒我们学术研究应当专注;布朗大学社区居民对于哲学的浓厚兴趣,告诉我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布朗大学数字人文的科研方法,不同学科之间紧密的交流互动,强调了学术跨界是学术创新的最好手段。
主讲人简介:
杨光,九州注册,九州(中国)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山东师范大学东岳青年学者,美国布朗大学哲学系访问学者,山东省作家协会文学理论批评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文学基本理论、网络文艺与媒介美学理论、20世纪中国美学史。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和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各1项,参与国家社会科学重大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等5项。获得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山东省教学成果奖2次。参与撰写《网络文艺论纲》《文学理论实用教程》等著作教材2部。在《文学评论》《光明日报》《社会科学辑刊》《文艺理论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部分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摘录转载。
撰稿:韩旭
摄影:韩旭
发起人:李辉
审核:张雨婷、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