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九州注册,九州(中国)>>学术研究>>学术交流>>正文

[学术报告]杨军教授:从中古语音演变论慧琳“熊”字的注音


2020年01月11日 17:25  点击:[]

1月8日晚,安徽省语言学会会长、安徽大学九州注册,九州(中国)杨军教授应邀做客九州注册,九州(中国),于教学三楼3141会议室作了题为“从中古语音演变论慧琳‘熊’字的注音”的学术报告,讲座由张文国教授主持,九州注册,九州(中国)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外国文学等多个专业的师生到场聆听报告。

杨军教授演讲中

杨军教授称他在研究《经典释文》时将《切韵》和慧琳《一切经音义》作为前后两个参照音系,慧琳对于“熊”字的注音引起了他的关注。杨教授指出,慧琳用晓母字“许”“虚”作“熊”的切上字,涉及匣母是否开始清化等汉语语音史上重要音变等问题。杨军教授从“反切上下字不允许声母相同”这一原则出发,从反切上字与下字的配合规律、声调变化与声母变化的关联、慧琳近似音反切的原则三个角度入手,运用大量的数据统计分析,向大家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示了“熊”字的注音以及其中蕴涵的音韵学价值。

杨教授以晓匣母尚未按清浊分调为依据,判断慧琳的匣母与晓母仍是一对清浊对立的舌根擦音。由于“切下字跟切上字声母相同,与被切字同音不能成切”,通过穷尽式的统计可知这一类晓匣共为反切上下字的有共43字59次,其中晓母上字匣母下字的40字56次,占晓母总数215个的18.6%。从数据分析得出慧琳音晓和匣分别是两个不同声母的结论。

活动现场

杨教授重点探寻了慧琳以三等晓母字切“熊”的原因。他首先考据了黄淬伯的《反切四声表》,又考证了慧琳用“书”字作切,仅限于麻韵二等合口字的语言事实,发现“熊”字在慧琳音里仍然是匣母。慧琳用晓母字切“熊”的原因,一方面是云母已从匣母分立,变成了w,不再与“熊”双声,所以摒弃了《切韵》“羽弓反”之类的反切;另一方面,慧琳的反切上字严格要求等地及开合口与被切字一致,而“熊”没有三等匣母字可以作切,他又不愿意承用玄应的“胡宫反”等类反切,所以选择了三等晓母的“许”“虚”等声母近似的字来切“熊”。这样虽然损失了声母的浊音成分,但尚能表现发音部位和擦音性质,且比沿用《切韵》的“羽弓反”接近。所以,慧琳的“熊”虽用“虚”“许”作切上字,只是选用近似音作切的特例,并不意味“熊(雄)”的声母发生清化而与晓母合流。并且从语料看,慧琳非但匣母没有清化,“熊(雄)”也没有清化。不仅如此,自东晋到晚唐五代,“熊(雄)”的声母一直是浊擦音,从未读过云母w。

老师交流中

在交流环节,汉语言文字学专业专攻音韵学的王兆鹏老师就“声母、介音与韵母分等的关系”这一问题与杨教授进行切磋。杨教授指出:“一般认为‘等’是对韵母的分类,也有学者认为声母也是有等的。但声母本身是不分等的,只是在与韵母拼合时受‘等’的限制,例如一、四等字就与端母相拼而不与知母相拼。至于介音,在韵图中,一等没有介音,二、三、四等均有介音。并且在研究古音时必须重视介音,因为它对声母、韵母的影响非常大。”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王红娟老师则以讲座内容中五代时期的可洪对玄应“熊”字注音的意见(熊罴:上乎宫反,下彼皮反。上又《切韵》作羽弓反,此和会吴音也。唯应和尚经音直作胡弓反,是也)为切入点,提出“这是否侧面表明‘熊’字的注音在当时的南方地区保留原样”的问题,杨教授对此持肯定意见,并进一步强调了北方民族融合对语言发展、演变的冲击。他指出“少数民族语言在当时其实是强势语言,它们与汉语接触、融合,直至唐代才被界定出一个标准。从这点来看,唐代音系并非从隋代的《切韵》音系传承而来,而是在当时北方音的基础上确立起来的新标准。”外国文学专业的张雪杉老师则从对音研究的角度入手,就“音译词”的注音发问。杨教授表示在研究过程中,应将音译词这类来源特殊的材料摘取出来,单独分析。

讲座结束后,王兆鹏老师指出杨教授“小题大做”的研究方法与思路值得同学们重视和学习,并带领同学们简单回顾了本科时学习的音韵学知识,启发同学们循着杨教授的方法与思路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与研究。张文国教授进行了简短总结,对杨教授莅临我院传经送宝表示深切感谢。

注:《一切经音义》,唐释慧琳撰,共一百卷,为经典文字音义的注释之作。它将佛典中读音与解义较难的字一一录出,在各家音义基础之上,根据《韵英》《考声》《切韵》等释音,根据《说文》《字林》《玉篇》《字统》《古今正字》《文字典说》《开元文字音义》等释义,兼采一般经史百家学说,以佛意为标准详加考定,详加音训。并对新旧音译的名词,一一考正梵音。

活动合影

学者介绍:

杨军,安徽大学九州注册,九州(中国)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安徽大学汉语言文字学科带头人。安徽省文史馆馆员。安徽省语言学会会长。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省级教学名师。在中古韵书韵图如《韵镜》的校理与研究方面成绩突出,在音义文献如《经典释文》反切结构与性质等研究方面有重大突破,近年来主要集中研究《经典释文》等中古音义文献。为汉语音韵学领域的著名学者。主要研究成果有《七音略校注》(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韵镜校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安徽大学汉语言文字学研究丛书-杨军卷》(安徽大学出版社2013)等多部。发表科研论文数十篇。曾获王力语言学奖二等奖、教育部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和省社科三等奖。

【撰稿、摄影:宋艳霞;审核:张文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