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九州注册,九州(中国)>>学术研究>>学术交流>>正文

[学术报告]徐富昌教授:汉字字源新论——兼谈“一形多用”的相关问题


2019年12月23日 13:21  点击:[]

12月20日下午,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九州注册,九州(中国)副院长徐富昌教授应邀做客九州注册,九州(中国),在教学三楼3135作了题为“汉字字源新论——兼谈‘一形多用’的相关问题”的学术报告。讲座由中国古典文献学学科带头人张金霞教授主持,九州注册,九州(中国)相关专业的部分教师、研究生以及济南市学术爱好者到场聆听报告。

徐富昌教授演讲中

张金霞教授担任主持

徐教授首先向大家介绍了字源以及字源发展的形态。研究字源要分析归纳汉字本身的各种结构及现象,字源的发展有一形一义、一形多义、一形多用、一义多形等形态。随着文字在时空中的发展,某些部件逐渐符号化,产生了一形多用、一义多形的复杂现象。

“一形多用”是指一些本不相同部件的趋同、类化,如我们简化字中常见的“月”形,由“月”“肉”“舟”三种不同部件趋同类化而来,保留了“月亮”本义的如朔、霸、期,而从“肉”取义的如肴、肠,“朕”字分析古文字字形可知象双手补船,意为事先发现船有漏洞并进行修补,为“徵兆”之“徵”的本字,因此当从“舟”。“一义多形”的产生既是出于结构的需要也是出于功能的需要,如心的不同形态,第一种是作为左偏旁,变为“忄”,如“情”;第二种是变为心字底,如“怒”;第三种是“慕”“恭”“忝”字的底部。

徐教授以“足”为例,分析了与“足”字相关的不同部件、文字,结合甲骨文、金文字形对本义作出分析,探讨了字源的相关问题。

徐教授从“止”字讲起,举出与“足”相关的若干例字。“止”在《说文》中解释为“下基也”,而甲骨文、金文均象脚形,为脚趾的意思,是一个重要的基本部件。“企”在《说文》中为“举踵也”,“望”甲骨文、金文字形象人举踵而望,从人从止,因此后来也引申出盼望之意。徐教授进而讲到之、至、正等字均与脚、行走有关,“正”从止从一,“一”可以是一个泛指的符号,表示前往一个目的地,后加彳,变为“征”。“廴”字亦象足形脚趾的伸长,会走起来缓慢、拖延意,如“延”字,《说文》:“长行也。”后引申有延长、拖延意。“卸”“御”“驭”为一组字,“卩”象人蹲坐,“卸”“御”在字形的发展中逐渐加上“止”形,“御”古文字形象手持鞭,引申有管理之意。“归”,《说文》:“女嫁也。”最早象師的左边部件加扫帚形,意为扫除敌人凯旋而归,后加“止”写作“歸”;“歷”象禾苗之间留有缝隙人可步行其间;“此”象人脚所踏的地方;“足”与“疋”非常相近,“疋”象腿与脚;“走”象挥动两手跑步之形。甲骨“是”字形从子从止,并非《说文》所言从日,本为氏族名,后来“子”讹变为“日”;“楚”字在古文字中从足,甲骨文中用作地名,可假借作“胥”。“夊”象脚拉长,意为走起来没什么精神。“夏”字从頁,在古文字字形中头部被突出,象一个人在太阳下边,所以本义当为炎热。除上述文字之外,徐教授还深入分析了猱、夔、畯、允、各、夅、舛、㷠、舞、桀、乘、韦、步、涉、宾、岁、癶、登等字形,逐一展示了甲骨文、金文、小篆字形的演变,分析部件构成、造字本义,纠正《说文》讹误,探索相关引申字。部件的符号化是篆定、隶定的必然结果,徐教授以“足”为线索,逻辑严密地串联起这组庞杂的文字,细致地展示了“一形多用”的具体事例。

活动现场

徐教授以由“人”向“止”形的变化为中心,分析了兆、姚、逃三字的字形与演变,进一步说明某些“形”在古文字阶段已经有“多用”的现象。《说文》中有一字形从兆从卜,意为“灼龟坼也”,“古文兆省”。甲骨“兆”字象水流两旁各有一人相背而向,因此“兆”当从“北”,意为两人背水而逃,在楚文字中,“止”出现在“兆”的字形内,写作“逃”,“逃”字,《说文》:“亡也。从辵,兆声。”以象在水边为线索,徐教授举了涉、濒、湄、岸、涯等字形,对比之后发现“姚”字部件并不完全象“兆”,而有象“涉”的趋势,因此,甲骨“兆”字的字形演变与楚文字“兆”字走的是不同的路线。

徐教授继续讲了“肇”“肈”等字的字形。“肇”在《尔雅》中释为“始也”,上部件为从攴,然古文字中亦见从“戈”的写法,“啟”象以手开门,若是从“戈”则又有了新的疑点,因此要对“户”进行字形上的思考,或许最初是象盾牌形。其后,徐老师简单介绍了凵、舂、效、尹、父字的字形。

徐教授总结道,时代与地域都会造成文字、部件的讹误和同形,有些基本构件会消失淹没,有的会混同,于是出现了一定数量的同形字,如“三”与“气”,我们必须明白字的源与流才能够对同形字进行准确的区分与理解。

张金霞教授表示,通过讲座我们明白汉字是成系统的,与“足”相关的大量文字反映出古人“近取诸身”的造字理念,徐教授为我们展示了许多汉字的发展脉络,古文字中异体字、同形字涉及多方面的思考。

本次讲座启发了在座师生对研究汉字字源的思路,激发了大家对古文字的兴趣,探索文字的源头与流变是有趣而无止境的。

活动合影

学者介绍:

徐富昌教授,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博士,曾任台湾大学校长秘书、语文中心主任、中国语文组组长、中华简牍学会常务监事、中华武侠文学学会监事长、中国训诂学会监事,现任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九州注册,九州(中国)副院长、台大系统文化基金会董事、中国文字学会常务理事、台湾中文学会理事。研究专长为文字学、古文字学、说文学、出土文献、先秦两汉古籍;次专长为老庄学术、三国学术、红楼梦学术、武侠小说及对外汉语教学等。曾获2009、2016台湾大学杰出教师奖。

【撰稿及摄影:赵洋;审核:张金霞】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