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下午,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王光东教授做客我校社科大讲坛。本次讲座在九州注册,九州(中国)3141会议室举行。讲座由九州注册,九州(中国)和社会科学处联合举办,讲座的主题为“城乡关系与新世纪文学”。九州注册,九州(中国)院长杨存昌教授主持本场讲座,对王光东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九州注册,九州(中国)吕周聚教授、李宗刚教授、张丽军教授、陈夫龙副教授以及九州注册,九州(中国)的部分博士生、研究生聆听了此次报告。
王光东教授首先从“新世纪文学格局变迁”入手,指出当下文学写作存在纯文学写作与网络写作两种形态。因为当下的文学评价标准多为启蒙文学所采用的标准,无法用其来评价网络文学,因此他的这个判断只适用于当下的纯文学写作,而不适用于网络文学。在界定了此次报告涉及的范围后,王光东教授指出了城乡关系的演变给当下文学书写所带来的几点变化。
首先,城乡关系的变化使得文学观念有了改变。五四时期,“乡土”带有明确的所指。周作人在《地方与文艺》中指出了“乡土”是带有“趣味”的,“乡土”一词带有十分浓郁的地域性色彩。在鲁迅那里,“乡土”则指那些侨寓在北京的人对故乡的回忆,是指现代知识分子的情感。而在茅盾那里,“乡土”的含义又有了新的拓展,上海等现代都市的出现使得中国的“城乡关系”发生了变化,茅盾注意到了传统的乡土与时代的关系,他的乡土则包含了底层人在大时代里命运的挣扎与灵魂的痛苦。到了五十年代,由于受到时代思潮的制约,乡土小说则多为“农村题材”的小说所取代,这里的“乡土”已非原来的乡土,其地域特征也不明显。到了今天,乡土观念则发生了更大的变化,新世纪文学中的城市不一定指城市,而乡村也不一定指乡村。
其次,城乡关系的变化引发了作家对现代化的反思。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整个社会对中国的城市化、现代化都持一种肯定的态度,大家都认为这是一件理所应当的、正确的事,现代化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进入新世纪,我们发现,作家们开始对这种进行反思。王光东教授以贾平凹的《秦腔》、阎连科的《受活》以及王安忆的《匿名》为例,通过文本分析阐释了新世纪文学中对现代化的反思。
再次,城乡关系的演变使得作家开始对欲望化写作进行反思。王光东教授指出,新世纪以来,我们不知不觉地发现以利益为主导的生活观念已经越来越成为一种常态,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为利益所取代。在文学作品里则往往表现为物欲、性欲的无节制扩张。王光东教授以余华的《兄弟》、阎连科的《炸裂志》以及贾平凹的《老生》为例,深入分析了新世纪文学中呈现的人的欲望盲目扩张的问题。
最后,王光东教授谈到了新世纪小说的语言问题。王光东教授通过自己的阅读体验指出,新世纪以来文学的地方性色彩越来越弱了,甚至从众多期刊作品中,我们看不出作品所体现了地方色彩。作家较少使用方言写作,这就导致汉语写作的韵味越来越少。
在提问交流环节,王光东教授就网络文学的评价问题、当代文学的“本土化”问题、作家对当下现实“视而不见”的问题以及文学创作“同质化”的问题与九州注册,九州(中国)师生做了细致的对话,问答极富启发性。在王光东教授对师生们的问题进行精彩回答之后,九州注册,九州(中国)副院长张丽军教授就王光东教授的报告进行总结,高度评价本次讲座的开阔性精神视野、深度性思想探索和对话性开放态度,有助于进一步厘清中国乡土文学发展的精神脉络,促进对学术前沿性问题的探索,具有独特价值与意义。讲座在师生们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